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前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语言学习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智能化的功能,让幼儿的语言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高效。运用教育技术,创造声音、文字、动画相统一的立体化学习环境,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并通过交互功能进行语言学习情况即时评价。
立体化语言输入:
提升幼儿语言理解能力
就语言学习内容而言,智能化延续了纸质资源的丰富性、生动性、趣味性,并突出了情境性、立体化、交互性等特点,使幼儿语言学习更富趣味性。在大班的一次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了解“守株待兔”故事,通过教室的智能系统大屏幕,幼儿首先看到了一幅农民伯伯在田地里劳作的动态画面。教师引导幼儿看景说话:“宝贝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呀?”“农夫。”“他在干什么?”“锄草。”……
接下来就到了最神奇、最吸引幼儿的“画一画、变一变”环节:幼儿在专用纸张上画一只兔子,教师邀请幼儿介绍自己画好的小兔子,并引导幼儿使用可以描述形状、颜色等的词语介绍兔子的特点。教师把画纸放在指定区域,手指一挥,邀请幼儿一起“施魔法”,兔子就到了大屏幕里,朝农夫跳去。
本次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听讲故事环节。大屏幕上,关于“守株待兔”的故事娓娓道来。幼儿语言学习的底层逻辑没有发生变化,并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找到了更为现实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技术将声音画面特效与语言句式巧妙融合,让单调的句子充满吸引力。幼儿听到:“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每日耕种农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配合着农夫锄地、太阳升起落下等动画,幼儿了解了语言的意义和运用的语境,丰富了语言意义表达的经验。
沉浸式语言输出:
助力幼儿丰富语言表达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升,难点是如何发展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幼儿学习语言是一个在动作、口语和文本中获取意义的过程,在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之间要建立某种联系。从最开始的听懂常用语言到简单地回应,对一个故事的理解也经历类似的过程,最终明白故事的内涵,对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同理心,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幼儿会从自身经验出发预测角色感受,并沉浸其中告诉角色应该怎么做。我们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创设虚拟情境,使幼儿与虚拟情境中的人或事物建立联系,让幼儿把预测、判断、思考、情感告诉故事中的角色,角色会有意识地回应,实现有意义的输出,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表达欲望。
例如,在“守株待兔”的故事中,教师通过动画创设“我想对农夫说”的虚拟情境,设计出农夫面对荒芜的庄稼那种无助和懊悔的情境,幼儿纷纷对农夫进行劝告。在这种情境和氛围下,幼儿说出了非常有意义的话:“你不能等着兔子啊,庄稼都荒芜了”“兔子没等到,粮食也没收入,好可怜”“要劳动才有饭吃啊”……动画中的农夫时而点头同意,时而低头懊恼,同幼儿积极互动。这样,幼儿的语言输出就不仅是语言的形式,而且在有趣的对话中有了具体的意义,提高了表达的趣味性。
个性化评价反馈:
即时高效评价幼儿语言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幼儿的学习表现和反馈,自动调整学习内容和方式,使学习更加个性化,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幼儿需要富有感染力的言语表达,有感情的语言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内心体验。语言的感染力包含很多因素,其中流利度、完整度、音准、韵律、声调、语速都是很重要的方面。通过应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我们可以实现人机对话自由化,对幼儿的表达作出即时反馈。同时,智能化评价可以采用奖励机制,对幼儿的互动表示认可和鼓励,提高他们参与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正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