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感悟 > 免费教学 > 田野考古与“闽浙通衢”之地竹口

田野考古与“闽浙通衢”之地竹口

发布时间:2024-04-22 17:10:11来源: 152102

浙南山区小镇竹口古称“闽浙通衢”,作为古窑址所在地,紧邻龙泉,但声名不彰,远不及龙泉。本文作者结合自身一线田野考古经历,尝试将田野、考古、读书、历史、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整合起来进行写作叙事,试图揭示文物考古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性。

浙江人民出版社《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新近出版,文集所收录文章多以淡笔写浓情,追忆作者工作中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呈现可贵的人情世味。《澎湃新闻》经授权节选刊发。

浙南山区的丽水市 (古处州) 龙泉市,自古以出产龙泉青瓷闻名,外省人多半知有龙泉而不知有处州,犹如我们知道浙北水乡有乌镇,却不知有桐乡一般。

南宋庆元三年 (1197),鉴于龙泉县山谷险远,析其南乡置为新邑,并以年号为名,是为庆元县。乾隆 《龙泉县志》 说,青瓷窑 “昔属剑川 (龙泉),自析乡立庆元县,窑地遂属庆元”。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龙泉青瓷的核心产区大窑、金村、溪口,以及龙泉东乡规模更大的窑址群,自古及今都在龙泉境内,划归庆元境内的窑址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往来龙泉、庆元两县之间的官道,古已有之。庆元县竹口镇, 就是大道上必经的地方。

从龙泉出发,道经后坑,公路边有一座美丽的木构廊桥——后坑桥。这是进入竹口地界的地标,我每次路过,都会特意下车,坐在廊桥内小憩片刻。后坑桥,由康熙年间庆元知县程维伊重建,旧称程公普渡桥,今天又叫红军桥。

木构廊桥是浙南山区最有特色的风物之一,而后坑桥是进入竹口镇的地标

1934年 8月,闽浙边境的红军决定北上抗日,路过竹口时,与国民党军有场遭遇战。这一仗打得真漂亮,重挫敌人的反动气焰。竹口镇至今立有“竹口战役”纪念碑,碑文激情洋溢,以“红军精神永远激励着庆元人民奋勇前进” 的口号结篇。因为这段光荣的历史,作为交通要津的后坑桥,易名为红军桥。 红军桥附近,有一座路亭,原名培兰亭,据脊梁上的墨书,此桥本为清末竹口乡绅田洪为祈愿子孙繁衍而建,据说他的孙子单名一个“兰”字,故名。今天也改叫了红军亭。2009年我路过时,见到的红军亭保存尚好。两年后,路亭在龙 (泉) 庆 (元) 高速公路建设中被拆除。

2009年9月,因为龙(泉)庆(元)高速公路建设的考古调查,我拍摄的培兰亭。不久,路亭即遭拆除

我举红军桥、红军亭的例子,是想说明竹口地据险要,为往来浙江龙泉、景宁、庆元和福建政和、松溪、浦城各县之间的要冲。 竹口乃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设有兵寨、巡检司,民国时期政府也曾派重兵守卫,故有1934年的竹口一役。

竹口古称“闽浙通衢”,但在今天看来,只是小镇。小镇的西边,有条竹口溪,自北而南,向福建省境内流去,是闽江的上游。 而龙泉境内的河流,则是向北汇入瓯江的。人们认为,龙泉出产的青瓷,多由瓯江经温州入海;而庆元的青瓷,则由闽江经福州出口。其实未必如此,龙泉大窑、金村的青瓷,也可以翻山越岭,先挑到庆元这边来,经由闽北,漂洋过海。

竹口溪上原来也有一座木构廊桥,叫作阜梁桥。桥头挂有牌匾,榜书曰“宋王伯厚先生故里”,据光绪 《庆元县志·艺文》 收录沈镜源 《重建阜梁桥记》,匾额由清道光三年 (1823) 竹口的贡生田嘉修所书。

王伯厚,即宋末元初大儒王应麟,著有 《玉海》《困学纪闻》, 传说还是 《三字经》 的作者。山乡竟然有这样的大人物,县里的官员往来过之,无不望风景仰。镇上更建起纪念王应麟的牌坊、祭祀王应麟的祠堂,庆元自来人物,以伯厚先生名声最大,有乡贤如是,“不可不庙食也,故祀之,景行仰止,以光山岳”(郑惟飚: 《重建竹溪 (竹口) 公馆记》,见嘉庆《庆元县志·艺文》)。

当然,这是清代的情景。而今,王应麟牌坊、祠堂固然全无, 阜梁桥也毁圮已久,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水泥桥,横跨于竹口溪上。

小镇内的老街与溪水平行,街道两面保留有若干旧时商铺,长约 300米,这是山乡巨镇的证明。现在的竹口镇比老镇更大,也更杂乱,过客需要稍稍留心,才能分辨出古镇的旧格局——尽管破败,然而简洁。

2011年秋,我住在竹口镇,不是来古镇采风,而是为了调查竹口溪流域的古窑址。中国古陶瓷考古的先驱陈万里先生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他说的龙泉,包括龙泉、庆元两地。宋元明时期,龙泉窑是我国最重要的青瓷烧造中心,产品畅销海内外,直至明末清初,窑业才告衰亡。

今日说龙泉窑者,言必称大窑、金村、上垟。这是龙泉精品瓷器的生产中心,南宋时期大窑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是中国古代青瓷审美的典范。上垟窑创烧于北宋,至元代极盛,位于庆元境内,但其河流是汇入瓯江的,并不属于竹口溪流域。

庆元县竹口溪古窑址分布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建安制)

竹口溪沿线,青瓷窑众多,有练泥碓、枫塘、竹口、桥头山、 新窑等。论年代,以练泥碓、枫塘窑址较早,所出青瓷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练泥碓,顾名思义,是个制瓷的取土地点,当地传说从新窑到龙泉大窑之间,一共有36条窑,多在这里取土。练泥碓的山上到处有瓷器、窑具的碎片,过去瓷片不值钱,很少有人上山捡瓷片,经常能够挖到完整的器物。附近的村民,家里缺碗少盘的,也不必到市场买,背起锄头到后山挖一口宋元时期的龙泉窑青瓷碗, 将就着用。

从调查材料看,竹口溪流域的青瓷烧造主要始于元代,随着海外市场的开拓,元代龙泉窑业全面兴盛,窑址从传统的瓯江流域,自上而下,逐渐蔓延至竹口境内;以竹口溪上游的练泥碓年代为早,以新窑最晚,约在明末,此时龙泉窑已在消亡边缘,所出瓷器造型粗劣、釉色灰暗,除了碗、盘,几乎见不到第三种器物。

竹口窑,位于竹口镇的后山,才是竹口溪流域最重要的典型窑场。明天顺年间 (1457—1464) 前后,大窑、上垟等传统窑业产区逐渐衰亡,青瓷生产中心转移到了竹口镇。竹口是继大窑后起的明 代后期的中心窑场,生产规模大,产品精美,大花瓶、香炉残片, 随处可见。明清时期的本地寺庙,常常供奉有类似的瓶炉,器型高大端庄。近代以来,古董卖到上海可以换钱,寺庙里的香炉、花瓶等瓷器很快就被盗卖一空。

竹口窑一角

由窑址所在的“后窑许”“后窑陈”等地名可知,当地大族许氏、陈氏的明朝祖先可能就从事烧窑行业或瓷器买卖。据民国二十三年 (1934)《竹口许氏宗谱》 记载,许绍琳公于明成化十三年 (1477) 来竹口做生意,“生理获息十倍”,弘治十年 (1497) 索性就从江西临川老家搬来竹口定居,是为竹口许氏的始迁祖。1934 年,陈万里先生来竹口调查古窑址,当地陪同的许君说,他的祖先 “从江西迁来,在明末的时候,已有两代,如此推算起来,大概在明天启年间。移家来此,为的是做瓷器。当时姓许的迁来竹口以 后,买得山地极多,……许家原藏有制造瓷器的秘本,最近已遍觅不得”(陈万里:《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龙泉访古记》)。

陈万里所记许氏徙居竹口的年代,可能偏晚了一点,但明确说徙居的目的就是做瓷器生意。传说大体可信,许绍琳公徙居竹口时的15世纪后期,正值竹口窑的兴盛期。当然,烧窑也不算什么光宗耀祖的事业,《许氏宗谱》 交代来龙去脉,语焉不详,是可以理解的。

竹口窑衰落后,零星的青瓷烧造活动,转移到了更加下游的地方,也就是前述的新窑。陈万里认为,“新窑”之地名,是相对于竹口的“旧窑”而言的。

明代以来,景德镇青花瓷风行天下,逐渐垄断了国内外市场, 龙泉青瓷渐渐丧失了市场竞争力。明清之交,竹口曾试图放弃传统的青瓷生产,改烧青花瓷。我们在竹口后山,曾捡到过一件瓷器标本,青瓷与青花瓷的残片,竟然粘连在一起。救亡图存的竹口窑工,曾经在青瓷窑中兼烧少量青花瓷,以寻求仅剩的一点点生存机会,然而终不可得。

竹口地处闽浙边界,以烧造浙南的龙泉窑风格青瓷为主。但也有个别窑场,在南宋时期,烧造闽北建窑风格的黑釉茶盏。竹口镇北1千米的潘里垄,就是专烧黑釉茶盏的窑场。

2009年以前,潘里垅窑址区的地表随处可见南宋黑釉茶盏

两宋时期,建州 (建宁府) 的黑釉茶盏,适宜斗茶,风靡海内,称为“建盏”。我曾到建瓯考察过黑釉窑,偌大窑场,碎片堆积如山,竟只有茶盏一种产品,真不可思议。同期的浙南地区青瓷窑,瓯江上游的龙泉,飞云江上游的泰顺、文成县,通常也兼烧少量的黑釉盏,以迎合当时的市场。但像潘里垄这样纯烧黑釉茶盏的专业窑场,则极其罕见。当然,细想起来也不奇怪,一方水土养一 方人,所谓“闽浙分界”只是人为的行政分界,处州和建州本来就山水相连。

潘里垄窑址,是浙江境内已知唯一的专烧黑釉茶盏的窑场。因为其独特性,很早就公布为庆元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因为规划中的高速公路可能要经过窑址,我曾前去调查,很为沿线的文物如红军桥、红军亭、古窑址的安全而忧心。后来听说公路并不经过窑址,才算放心。

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潘里垄总算躲过 2009 年的一劫, 2011年竹口镇地方建造工业园区,未经文物部门批准,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填平山谷,培高地基,竟将窑址填埋在十几米深的土石下 方,为上级文物部门检查发现后,亡羊补牢,于是我组织并参加了潘里垄窑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2011年考古发掘时,潘里垄窑址已遭掩埋

这是我迄今经历的最奇怪的考古工作——先用挖掘机掘开覆盖其上的泥石土方,露出原来的地表。考古队员在十多米深的“坑 下”作业,四壁高峻的土方,常有泥石滑落。每当收工,考古队员都会长出一口气,仿佛自火线下来的战士,深感平安归来,已属不易。

与潘里垄相仿,竹口窑也是庆元县文物保护单位。其实,以竹口窑在龙泉窑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完全可以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乃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竹口窑紧邻集镇,人口众多, 房屋密集,文物保护面临的压力大,当地政府不愿意自找麻烦,将文保单位升格。近年,“盛世藏宝”之风大兴,完整的龙泉瓷器固然可宝,釉色好的瓷片也能卖钱。山上的窑址,早已被古董贩子、 文物爱好者、热衷传统文化的人士翻过很多回了,从土里翻出来的碎小瓷片,俯拾皆是。

当年,陈万里先生来竹口调查龙泉窑、捡拾瓷片,老百姓问他:“你是江西人么?”言下之意,这些零零碎碎的没用的东西,只有江西人才肯收罗。如今,我在竹口窑游走终日,从未有人前来盘问,因为到这里寻宝的人太多了,本地人早已司空见惯。

竹口窑所处的保护环境很复杂,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是负担,如果升格为更高级别的文保单位,谁来负责?在经济建设和现实利益面前,有时文物保护并不总是最重要的。

靠山吃山。除了烧窑,竹口的香菇栽培业、伐木业、造纸业, 同样历史悠久。

我们认为,古人的传统生业、生产方式甚有研究的必要,山乡的经济史,就是乡民的生计史。然而,古人一般不会这么看,乡邦文献中,对烧窑、造纸几乎不著一字。惜墨如金到这种地步,只能说明这些东西在古人眼中都是不值一提的“末业”。尽管今天的人 们把龙泉青瓷当成宝贝,说瓷器、造纸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并誉之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竹口许氏宗谱》 不载窑事,各种版本的 《庆元县志》 亦是如此,一个烧窑的,有什么可说呢?

过去的山乡,很少读书人,“或有耕而兼读者,或有耕而挂名胥吏者,避役故也”(嘉庆 《庆元县志·风土》),读书多半只是为了逃避繁重的劳役赋税而已。清朝两三百年,山乡不出一个举人, 更遑论进士。然而,旧 《县志》 偏又对读书人的事,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同样,这也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古人认为读书做官远比烧窑有意义,那才是值得夸耀的事业。

“人杰地灵”的说法,怎么说都能成立。不出读书人就是“人不杰”,“人不杰”就是“地不灵”,反之亦然。就算你把龙泉青瓷吹上了天,也无法证明家乡藏龙卧虎、钟灵毓秀,这就是古人的价值观。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竹口老街的这头有了“宋神童尚书墓”, 老街另一头有座“神童故里”的门坊。看上去,都是清代文物。

“宋神童尚书墓”

“神童故里”门坊

神童,名叫陈嘉猷,南宋竹口人。照嘉庆 《庆元县志·人物》 上说,他是镇上不世出的人物,自幼聪颖,出生三日就能开口说话,“登绍兴神童科,累官至礼部尚书。公忠耿介,有经济大略, 朝绅重之”。然而,我遍稽 《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等基本史籍,未能发现有个叫陈嘉猷的庆元籍高官。按理说,南宋前期这种级别的人物,国史多少应该有点记录。

宋代规定,寄禄官在中散大夫 (从五品) 以上的文官,国史一 般皆予以立传,按照官员差遣即实际职务的高下,文臣自少卿、监以上,死后在国史、实录中撰有“附传”。元代修 《宋史》 列传, 均以宋朝国史列传为本,当然也酌情参照其他文献。所以,除了在亡国匆促的南宋末期,国史未及修成,许多官员失载或语焉不详外,其余够格的官员,《宋史》 大多有传。如果宋高宗朝果真有陈嘉猷其人,他的差遣之一礼部尚书是从二品官,《宋史》 不可能不予立传。即便不立传,这样的高级官员在宋代史籍中也不可能踪影全无。

本土的秀才,大概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神童固然厉害,可是底气不够强硬。于是,竹口又出现了一块名头更响亮的招牌“宋王伯厚先生故里”,就是我们前头在阜梁桥上看过的牌匾。

2012年新建的阜梁桥

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南宋淳祐元年 (1241) 进士, 宝祐四年 (1256) 中博学宏词科。王应麟著述丰富,是名满天下的大儒。然而大家都知道,他是南宋庆元府鄞县 (今宁波鄞州区) 人,千真万确的宁波人。查清钱大昕 《王深宁先生年谱》、今人龚延明 《王应麟事迹编年》,综观王应麟一生,他似乎从未到过万山深处的处州庆元县。

求贤若渴的秀才,不知道是故意还是无知,直把南宋庆元府当作庆元县。于是,王应麟就成了处州府庆元县竹口的乡贤。雍正 《浙江通志》 严厉批评了这种攀缘名人的做法,指责庆元的 “陋儒”将庆元府和庆元县混为一谈,荒唐至极。当然,关于王应麟是竹口人的说法,在当地传承有序、逻辑自洽,从明代开始就流传开了。

阜梁桥头新建的王应麟纪念馆,桥头新挂起“王伯厚先生故里”的牌匾,却将“故里”讹为“故裡”

毫不意外,竹口镇里,挂起“宋王伯厚先生故里”牌匾,竖起为宋进士王应麟立的进士牌坊,竹口水尾的回龙潭甚至还有王应麟的坟墓。

从此,一切无可辩驳,王应麟才是竹口“人杰地灵”的象征。 县官、乡绅经过竹口,造访王应麟史迹,摇头晃脑,赋诗撰文,说王先生的大名与日月同辉,海内之士谁人不晓,“先生居敬穷理, 道学阐濂闽之蕴”,大家做晚辈的理当见贤思齐。

这故事多么匪夷所思。但是,各种版本的 《庆元县志》 都当王应麟是竹口人,山乡的历史就是这么写的。

2011年秋,我在竹口调查古窑址、发掘潘里垄期间,竹口溪上的阜梁桥,尚在重建中。在我离开竹口时,正值桥墩的奠基仪式, 噼里啪啦,燃放着鞭炮,仿佛在为我们的考古队送行。

次年,我们回到杭州后,竹口镇传来重大历史发现的信息,据清咸丰二年 (1852)《竹口王氏族谱》 记载,历史疑案终于水落石出——原来南宋亡国后,王应麟先生以遗民自居,隐居到了竹口。 经过地方文史学者研究,王应麟果然是竹口人,铁证如山。镇里有个朋友打电话来,邀请我去论证论证。我没有去。

我至今未能读过这本历史秘籍,然而就算见到了,犹如我读过的各种县志,又能证明什么呢?

2014年,竹口镇上有老百姓扩建自家房屋,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竹口窑挖开了一个大口子,豁口上挂满瓷片、窑具,地表一片狼藉。因为涉嫌破坏国家文物,派出所决定对房主行政拘留。我再次来到竹口,前往现场评估遗址的破坏程度,以作为采取进一步处罚措施的依据。

村民随意破坏国家文物的行为,必须制止,违法者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但是,当年未经审批将潘里垄窑址就地填埋的决策者,又该如何处罚呢?我不免有点同情这位可怜的擅自扩建自家房屋的村民。

我从小镇出来。新阜梁桥,落成有时,金碧辉煌,已为竹口镇的新地标性建筑。桥头果然重新悬挂起“宋王伯厚先生故里”的匾额,并建起了古色古香的“王应麟先生纪念馆”。

【附记】 感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建安先生对本文写作的帮助。

《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浙江人民出版社

免费教学更多>>

2024年鸡西市城子河区应急管理局事业单位招聘公告 2024年大庆肇州县人才引进公告(53名) 2024年齐齐哈尔市职教中心拟招编外教学工作人员公告 2024年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招聘劳动合同制工作人员公告 2024年黑河逊克县人民医院招聘护士公告 2024年大庆萨尔图区东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护士公告 2024年哈尔滨工程大学机关直属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招聘公告 2024年哈尔滨哈一一三中学招聘临时聘用教师公告 2024年吴忠金积工业园区招聘聘用制工作人员公告 2024年兰州新区第一人民医院招聘中央运输岗位公告 2024年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安宁分局招聘聘用人员公告 2024年定西岷县北城区幼儿园招聘教师公告 2024年甘肃兰州石化总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招聘公告 2024年甘肃省妇联直属事业单位招聘公告(11名) 2024年甘肃省总工会直属事业单位招聘公告 2024年庆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下属事业单位选调工作人员公告 2024年云南省数据局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公告 2024年大理州永平县人民医院招聘编外工作人员公告(30名) 2024年昆明市安宁市县街中心卫生院招聘劳务派遣用工人员公告 2024年德阳市广汉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2024年文山州富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考察调(流)动工作人员公告 2024年临沧市永德县民政局(永德县慈善会)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专职工作人员招聘公告 2024年文山市富宁县委办公室(县档案馆)考察调(流)动工作人员公告 2024年文山市富宁县委办公室(县档案馆)考察调(流)动工作人员公告 2024年昆明市邮政管理局市场监管科工作人员招聘公告 2024年滁州全椒县乡镇综合执法大队选调工作人员公告(42名) 2024年安庆太湖县融媒体中心招聘主持人公告 2024年阜阳市肿瘤医院招聘护士公告(30名) 2024年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 GCP研究病房护理人员招聘公告 2024年黄山休宁县中医医院社会化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