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讯(记者 刘阳)裁员、降薪、关厂……消费疲软需求下滑及电动化转型压力下,2024年的全球汽车业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仅临近年末的数月内,全球已有近10家汽车行业企业正经历裁员阵痛,或已作出相应决定,累计裁员总数超5万人。
12月23日,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共同宣布,双方已就合并事宜签署谅解备忘录,将正式开启合并谈判。据悉,二者将以共同出资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双方均作为该控股公司子公司的方式进行合并。根据计划,双方将于2025年6月达成最终协议。
“交易旨在让双方共享情报和资源,实现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同时保护两个品牌。”本田首席执行官三部敏宏(Mibe Toshihiro)表示,业务整合将给两家公司带来“在当前合作框架下不可能实现的优势”。
让本田、日产作出合并决定的原因之一是双方共同面临的业绩下滑的现实。2024财年半年报显示,日产当期净利润仅192亿日元,同比下滑94%。由此,日产于11月作出裁员9000人的决定,并计划将全球产能削减五分之一。日产汽车社长内田诚称,“市场环境极为严峻,我们的核心车型销量未达到预期。”
与日系两大品牌通过合并以实现协同效应达到降本目的的动作不同,大众汽车集团正试图通过“内部瘦身”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
当地时间12月21日,大众发表声明,公司从现在起到2030年将德国工厂“以社会能接受的方式”削减3.5万多名员工,占其员工总数的29%,并减少在德国的产能,同时避免关闭工厂。
“通过此次裁员,公司有望到2030年每年节省15亿欧元劳动力成本。”大众汽车方面表示,根据集体工资协议,集团员工未来四年的工资将不会上涨,部分奖金也将被取消或减少,并削减大众汽车10家德国工厂中若干家的产能,产能降幅将超过70万辆。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公布的数据显示,受法国和意大利汽车销量大幅下滑以及德国汽车销量增长停滞的影响,欧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和英国市场的11月新车注册量同比下降2%,至约106万辆。在欧盟市场,纯电动汽车(BEV)的销量11月下降9.5%,这主要是由于法国和德国市场的下滑所导致。
“若欧洲传统车企无法迅速转型以适应新兴市场和政策的变化,其市场份额可能将被进一步蚕食。”德国汽车行业分析师预测,未来五年内,欧洲汽车行业可能还要裁掉10万人以上。“这不仅仅是企业效益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阵痛。”
大众汽车的困境是整个欧洲汽车产业面临重大转型阵痛的缩影。11月初,奥迪宣布裁撤15%的非生产岗位,仅德国本土便因此减少约4500个工作岗位。此前,奥迪已宣布计划关闭布鲁塞尔的一家工厂并裁减3000个工作岗位。随后,福特汽车宣布至2027年底前在欧洲裁员4000人,其中大部分为在德国的岗位。
此外,全球第四大车企Stellantis集团此前曾宣布,从2025年1月5日开始,西班牙托莱多工厂将从两班制改为一班制,1100名员工面临无限期待岗。通用汽车则于今年8月作出了在全球范围内超过1000名员工的裁员计划。
不仅是主机厂,危机同样在供应链蔓延。11月,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企业德国博世宣布了最新一轮裁员计划,计划在其软件、电子元件和转向系统部门裁减5500个职位,其中一半以上的裁员发生在德国,这是这家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今年以来的第三次裁员计划,今年1月和2月,该公司已裁员4700人。全球排名第二的采埃孚计划到2028年在全球裁员1.1万至1.4万人;全球排名第八的大陆集团将在全球裁员7150人,其中欧洲约3000人;而排名全球第九的佛瑞亚表示,到2028年,该公司将在欧洲裁员1万多人,占其员工总数的13%。
“汽车行业的裁员潮不仅仅是个别公司面临困境的反映,而是全球汽车产业在结构性转型中的必然产物。”在业内人士看来, 一方面,传统燃油车市场的持续萎缩加剧了企业的盈利压力;另一方面,电动车转型虽被视为未来发展方向,但高额的研发投入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许多企业难以迅速实现盈利。同时,全球供应链问题和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也使车企成本居高不下。“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双重压力,迫使车企和零部件厂商必须进行结构性调整,裁员成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直接手段。2024年许仅是开端,未来行业洗牌将会更加惨烈。”